曾侯乙编钟
1978年考古发掘的曾侯乙编钟,是中国国宝文物。此套史上出土最大编制编钟完好的保存情况,以及它带给今人对于上古中国的理解,震动了全世界。根据曾侯乙编钟的铭文,这套编钟大约是公元前433年左右-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。在先秦时,音乐存在于天人之间,而像编钟这种大型贵重乐器,只在上古中国的王公贵族的宫廷礼乐里所使用。
春秋战国古乐之音
五声之变,不可胜听也。中国音乐一向以五声为正声,但曾侯乙编钟的出土,证实中国最迟在2500年前就能以现代完整十二音音阶演奏音乐。透过曾侯乙编钟及同时出土的壁画,得以在现代重现编钟在春秋时代使用锤杖的编钟演奏技法,而编钟虽然能完整演奏现代音阶,然五正声合一,
正声得名为变宫7、变徵4。五正声仍是中国音乐骨干和主体。
特殊的一钟两音
青铜铸造的曾侯乙编钟,由65个钟(包括楚王送的镈钟)组成,挂于三层木架上,分为三组。瓦形钟体的声学结构,使敲击正鼓及侧鼓能发出两个不同音高,而这两个音高间的关系为大三度或小三度。
|